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投资百科 > 理财 > 投资类型

国际投入(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又称国外投入(Foreign Investment)或海外投入(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国企业等国际投入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国际投入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国际投入行为的资本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有以实物资本形式表现的资本,如机器设备、商品等,也有以无形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商标、专利、经营管理技术、情报信息、出产诀窍等;还有以金融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债券、股票、衍生证券等。


2、参与国际投入行为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投入主体是指独立行使对外投入行为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含官方和非官方机构、跨国企业、跨国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投入者。而跨国企业和跨国银行是其中的主体。


3、国际投入行为是对资本的跨国经营运行为。这一点既与国际贸易相区别,也与单纯的国际信贷行为相区别。国际贸易紧要是商品的国际流通与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国际信贷紧要是货币的贷方与回收,虽然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但在资本的具体营运历程中,资本的所有人对其并无控制权;而国际投入行为,则是各种资本运营的结合,是在经营中实现资本的增值。

1.以时间长短为依据,国际投入可分为长期投入(Long-term Investment)和短期投入(Short-term Investment)。


短期投入是指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投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入。短期投入紧要利用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实行投入,具备投入危机小、变现能力强、收益率低等特点。


长期投入是指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投入及超过一年的其他投入。长期投入可以利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有价证券等形式实行,具备投入危机大、变现能力差、收益率高等特点。


对外长期投入与短期投入的划分并不完全取决于投入期限的长短,紧要取决于投入的目的。在一年内不能随时变现的证券和其他资产通常用于长期投入,但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则可根据需要用于短期投入。


在实践中,长期投入有向短期投入转化的情形,具体有两种状况:


(1)时间性转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投入到期日逐步临近,如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入,实际上已是短期投入。


(2)经营管理性转化。 在长期投入期间,因企业急需资金或发现接受投入单位财务状况恶化, 继续执行长期投入将招致很大损失, 企业改变投入目的,可将长期投入迅速变现。


2.以投入经营权有无为依据,国际投入可分为国际直接投入(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和国际间接投入(International Indirect Investment)。


国际直接投入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在另一国企业中拥有全部或一部分经营管理权的投入,这种投入的形式包含在国外创办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收购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一般为10%以上)以及用国外附属企业的利润实行再投入。国际间接投入又称为国际证券投入,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购买另一国企业发行的有价债券;二是购买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下的股权,该比例一般为10%。国际直接投入与国际间接投入的区别,关键在于一笔跨国投入是否带来对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能带来经营管理权的属于国际直接投入,否则就属于国际间接投入。由于购买国外企业的债券只能对其拥有债券,而凭借这种债权并不能参与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跨国债券投入属于国际间接投入。股票是对发行企业拥有一定所有权的凭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国外企业少量的股票,没有足够的股权来参与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只能取得一些股息、红利,这种股票投入也属于国际间接投入。当然,如果购买国外企业的股票导致了对该企业拥有交大比重的股权,凭借这些股权可以参与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则这种股票投入就属于国际间接投入。


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的区别:


·基本区分标志是投入者是否能有效地控制作为投入对象的外国企业,即对国外企业的有效控制权。


·国际直接投入的性质和投入历程比国际间接投入复杂。


·投入者获取收益的性质和危机区别 。


3.以资本来源及用途为依据,国际投入可分为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

在区别文化的遥远地方作业,困难度远甚于国内。反之,国内企业具备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向国际投入必须具备一些正面理由。


(一)外国企业可能有的竞争优势


国外投入所发生的危机及问题,也有它的一些可能报酬。有些工业是以规模经济著称,因为全球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结构,实行更 有效率的营运。因此,大型跨国企业因其低出产单位费用,较小型的本地企业占有优势。而且,在本地出产也许是进入市场或维持市场占有率的惟一方式。 许多企业从出口外销作业转移至国外出产,是肇因贸易障碍限制,或是威胁到其产品进入目前或潜在的市场。如果竞争者在贸易障碍之内建立出产设备,他们可能有能力扩展其市场占有率减低成本,及在其他市场上做更有效的竞争。 这是防御性国外投入的一个例子(即扩展国外的动机是为保护市场地位)。地域性贸易协定的重要性已然形成,这些地区以外的企业,藉在会员国内投入来建 立它们在协定内的地位。其中一项重要的例子是,日本企业在英国及墨西哥投入,好让自己得以进入欧洲共同市场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另一项企业可以利用的优势是其卓越的知识或技术上之专长,这可能是导因于研发行为或产品行销方面的技术。重知识的工业,例如化学、制药及电子 工业已成为国外投入行为的紧要来源;注重品牌识别及推广技术的消费性产品工业,也成为国外投入行为的紧要来源。企业可以利用出产与行销这两种知识, 来弥补国外投入的困难。这些企业可提给降低了的作业成本或差异化产品,以展开竞争,即使其成本结构较高。

虽然,具卓越知识的优势可以解释企业在国外竞争成功的原因,却不能解释企业为何去国外投入。这些优势可以扩大外销量,但是当外销受到管制或竞 争的威胁时,国外出产就变成迫切的需要。国外企业一旦经由外销产品或服务建立市场后,本地竞争者就会加入这个市场。因定额或 关税的保护,致使本地 企业有能力与外国出产者竞争,甚至在某些状况下,完全取代外国出产者。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负债的未开发国家,正在推展积极的贸易政策。这些政策时常包含进口替代品。鼓励本地出产,以减少进口和激发外国企业投入本地。


许多国家正在实行广泛的民营化计划。结果,以往公营的企业转至有相当多外国股份的私人企业。在电子通讯业内,民营通常需要继续保护市场以吸引外资。


另一项向国外扩展的紧要动机,与减低成本有直接关系。为确保获得如石油、矾土或橡胶等低价格原料,国外投入时常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取得这些原料,企业与垂直整合型的竞争者比较,就会处于劣势。在此情形下,劳工也可被视为是原料。所以在国外设厂出产,以取得较低的国外劳力成本的利益,也 属于此类动机。


与降低成本相关的是,成立国外办事处与设备,来服务位于国外顾客的需求。甚至连紧要经由外销管道销货的企业,发觉与顾客的售后关系也需要在本 地作业。对于一视同仁各国顾客为其国内顾客的服务业,例如银行业,也已经扩展到海外。


另一项国外投入的动机是,企业可取得国外政府提给补助的利益。为了吸引科技产业、就业机会及外汇,许多国家对外国企业提给特殊税赋优惠、 关税 保护或低于市场利率的融资。这些补助,在企业评估国外地点时,经常是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额外的吸引力,投入计划可能无法成立。但是有了适当的 吸引力,计划就可被接受。


直接投入国外的最后一项动机是,企业希望分散其财富的分布地点。现代财务理论已显示,持有分散式资产组合的利益。犹如实行跨产业的多元化经营 具备潜在利益,跨国作业也是有利可图。不幸的是,因为某些因素使得个人投入者,不易拥有其他国家的证券。


这些因素包含以下几项:(1)许多国家限制资本流通,不允许证券资产投入组合;(2)在多数进展中国家,甚或连一些已开发国家的资本市场,都缺乏深度 与广度;(3)只有相对少数公开上市证券存在,并且被少数投入者占有;在这些国家内虽然没有正式限制存在,外国投入者仍无法取独得资产。


甚至在发达国家,完成投入也很困难。税法各国区别,而且关于证券的资讯,也不如美国容易取得。因此,虽然投入者相信国际性的资产分散化有利, 却也无法分散本身的资产组合。


个人分散资产组合的一项选择是,投入大型跨国企业。这些企业拥有法律人员及工业知识,可以跨越资讯的障碍实行直接投入。这项争论衍伸出的一个 后续问题是,股东可以指示企业经营管理阶层分散投入,以取代个人分散化投入。因为个人分散化投入被正式或非正式障碍所阻止。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 企业的确是因分散化问题受到鼓舞。


(二)国外作业的缺点


正如前述,在国外作业,企业会面临到一些额外的困难。在讨论现金流量预测及危机调整时,最好将下面几项潜在的困难谨记在心:


(1)企业被视为外来者,而且会引起消费者团体、国内竞争者及政府官员的愤恨情绪。时常,有些利害关系人士不相信他们的外国母企业;本地利益团体 又视这些企业为不忠诚。这种态度使得莱希的建议并不正确。


(2)国外作业的实际地点与总部距离很远,较难搜集资讯也难传达,使得经营管理上的控制更加困难。


(3)在决定组织设计及人事政策时,须考虑区别文化的存在。必须学习新税法及法令,并且将之加入财务计划及企业政策之中。


(4)以外国货币交易会增加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以及成为危机的显著新因素。


(5)企业必须在区别政治环境下作业。不了解该地环境及法律,会遭致严重的惩罚,包含使企业处于与祖国法律相冲突的处境中。


此外,如果政治状况较母国不稳定,企业必须应付快速变化的环境,以跟上最新发生的事件。企业必须在资讯搜集中投注资源。


(三)国外现金流量的评估


现金流量预测经常发生的缺点是,它无法指出关于国外投入的所有潜在利益与问题。如果在估计现金流量时,能够不忘国外投入计划出现的动机,可能就会减少错误。


解析家评估国外投入现金流量的紧要困难是,由独立的本地投入计划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应计给母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歧异。有数项因素导致此分歧:一些受 制于投入者,其他则取决于企业的作业环境,包含政府。导致分歧的因素以后会详细解说,但不论原因为何,重要的是,投入者必须了解影响他们财 务状况的现金流量是相关的因素。现金流量评估为一个三阶段历程:第一阶段是预测所有的计划或独立计划;第二阶段是企业估计整个系统的利益与成本; 第三阶段是考虑税法与汇率的影响,这导致投入者须估计其现金流量。这个三阶段历程必须指出使得两种现金流量分歧的因素,以及转换国外现金流量估计 值为投入者母国现金的方式。

1、跨国投入的影响因素


企业受利益驱动,实行跨国投入时,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决定投入国别的选择。


2、国别选择取向


从地理学观点看,跨国投入的国别选择可追溯到韦伯等人区位论的基本思想。企业之所以要向它国跨国投入,紧要是受利益驱动。具体一些,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入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


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出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最小成本可在一国之内找到,也可发生于多国之间。企业在国家间实行成本比较,当它国出产成本明显低于本国时,便会倾向于向这些国家投入。同样,沿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思路,企业在出产成本、运输费用和市场价格的综合考虑基础上,当投向它国比在本国可以获取更大收益,自然会选择后者。由此可以得出,出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投入地。


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这一原则,也可用于国际尺度上。当一国具备较大的潜在市场,而企业在国内出产出口这一国家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 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影响时,企业便会自然地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入。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曾经对出产原料分为遍在性和地方性原料。地方性原料对区位具备一定的影响。地理学家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十分强调各地经济进展环境、出产要素的差异性。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区别工业(企业)又有区别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它国的资源优势,企业必然会在相应国家跨国投入。


从企业地理角度,企业本身是一个出产组织系统。为了企业整体利益,从战略上考虑,有时企业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入建立相应出产或经营机构。这些战略重点区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选择原则。故综合而论,跨国投入国别选择包含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企业战略取向。

国际投入是商品经济进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展而进展。当商品经济进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银行资本与出产资本相融合并日益进展,促进了资本积累的进一步扩大,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金融资本,出现了大量的资本过剩,以资本输出为早期形态的国际投入也随之产生。随着国际经济交易内容的不断丰富,投入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演化。从国际资本行为的历史进程来看,国际投入行为首先表现为货币资本的运动,即一国际借贷、国际证券投入为紧要形式的国际间接投入,其标志是跨国银行的出现;其次表现为出产资本的运动,即国际直接投入,其标志是跨国企业的出现。


1、国际投入的初始形成阶段(1870—1914年) 


这一时期,以电力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后,出产力得到了快速进展,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垄断组织开始性形成,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资本,为资本输出提给了条件,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国际投入也随之形成。 这一时期的国际投入,表现出如下特点:1、投入国的数目很少。2、投入的形式以间接投入为主,直接投入比重极小。3、投入的来源紧要是私人投入,官方投入比重很低。4、投入的紧要流向是由英国、法国和德国流向其殖民地国家,目的突出地反映为寻找有力的投入场所,以便获得超额利润。


2、国际投入的低速徘徊阶段(1914—1945年) 


这一时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区别程度的受到了战争的破坏,资金极度短缺,市场萎缩,使得国际投入行为也处于低迷徘徊之中。


这一时期国际投入行为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1、国际投入不甚活跃,规模较小,增长缓慢。2、私人投入仍占主体,但比重有所下降,官方比重有所上升。3、间接投入仍为主流,但直接投入的比重有所上升。4、紧要投入国地位发生变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大的对外投入国。


3、国际投入的恢复增长阶段(1946—1979年)

 

自从1947年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事实,大规模的对外投入行为拉开了序幕。加之,这一阶段世界政治局势相对平稳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国际投入行为迅速恢复并快速增长。


这一时期国际投入行为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1、投入规模迅速扩张。2、对外投入方式由以间接投入为主转变为以直接投入为主。3、许多进展中国家也加入到国际投入国的行列之中,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其“石油美元”成为国际对外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


4、国际投入的迅猛进展阶段(1980年以后) 


这一阶段,由于科技革命、金融改革和跨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国际投入蓬勃进展,成为世界经济进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但区别国家的国际投入增长速度并不一致。其中美国的增长速度放慢,而日本的增长速度加快。


这一时期国际投入行为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 


1、国际直接投入继续高速增长。


2、国际间接投入也得到迅猛进展。


3、发达国家之间的资金对流,即相互投入成为国际投入的主流趋势。


4、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投入格局。

·国际投入规模全球化


·国际投入结构知识化


·国际投入地区集中化


·国际投入形式联盟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趋活跃,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国际投入,特别是外国直接投入,在不断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正在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经济中极其活跃的组成部分。


·增长速度加快,规模连创历史纪录;


·跨国投入由进展中国家逐步转向发达国家;


·进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入由东亚地区向拉美地区转移;


·投入自由化趋势日益明显;


·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投入的紧要形式,并仍然成为今后外国直接投入迅速增长的紧要动力;


·跨国投入向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转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趋活跃,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国际投入,特别是外国直接投入,在不断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正在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经济中极其活跃的组成部分。


1.增长速度加快,规模连创历史纪录


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曾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以利用当地出产要素和占领当地市场为紧要目的的跨国投入作用逐步加强,规模日趋扩大。增长速度更是世界 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增长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跨国投入由进展中国家逐步转向发达国家


90年代中期以前,进展中国家在跨国投入流入中所占份额增长很快,最高时达到40%。但1995年以后,份额却开始降低。在近年跨国投入高速增长的状况下,进展中国家吸收外商投入却增长缓慢,1994年以后分别为1000亿美元、1070亿美元、1380亿美元、1720亿美元、1730亿美元和1980亿美元。1998年进展中国家吸引外商投入占全球份额仅为26%,1999年更下降到24%


发达国家不但是理所当然的对外投入紧要来源,也吸收了绝大部分新增跨国投入。1998年增加的1920亿美元中,几乎全部为发达国家所吸纳;1999年增加的1670亿美元,发达国家吸纳了84%。


这表明跨国投入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了投入领域进展中国家被“边缘化”的趋势。预计今后几年,全球外国直接投入的总体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发达国家在国际投入中绝对主体地位仍将继续。


3.进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入由东亚地区向拉美地区转移


进入90年代,大多数进展中国家都将借助外资进展本国经济作为其进展战略,国际直接投入日益成为许多进展中国家获取国际资本的紧要方式。外国直接 投入占进展中国家资本总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8%增至1998年的56%。在进展中国家里,90年代初、中期吸收外资增长最快、最多的是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表现最突出,但近年却发生转折,拉美地区成为跨国投入热点。


从今后进展趋势看,拉美地区由于私有化高潮已经过去,吸纳跨国投入将有所回落;前苏东地区由于政指、社会逐步稳定,经济形势趋向好转;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将成为新的跨国投入热点地区啡洲的大部分国家仍难以对外资产生真正的吸引力,只可能有个别国家或领域成为跨国投入的亮点;亚洲地区仍是跨国投入重点地区,但内部结构会有变化,中国地位有所下降,印度有可能以其市场、劳动力和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吸收外资大国,韩国由于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会进一步扩大外资进入规模,甚至日本也可能由于其国内市场的开放而使外商投入有大幅度增长。


4.投入自由化趋势日益明显


跨国投入的高速增长的内在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的进展,但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却是全球范围内投入自由化的进展。据统计,90年代各国对有关政策的修订中95%以上都是推进自由化、利于外国投入的,即放松管制加强市场作用和增加对外商投入的鼓励措施。


目前各进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都区别程度地加大了政策力度。长期来看,印度和韩国将成为亚洲颇具吸引力和进展前途的目标投入国。而长期拒外资于国门之外的日本也有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如美国纳斯达l克去年6月份在日本合资设立了第一个海外股票交易市场。


5.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投入的紧要形式,并仍然成为今后外国直接投入迅速增长的紧要动力


跨国并购是国际直接投入增长的紧要驱动力。近年来,跨国并购成为发达国家进入外国市场的紧要方式,其对进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据贸发会议统计,最近刀年来企业并购涉及金额以42%的速度增加,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额72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比当年跨国投入增加总额还多。


今后几年,跨国购并可能进一步深化,而规模会再创新高。金融、电信、医药、汽车等行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重组,其紧要手段就是跨国购并。在发达国家继续是购并发生重点的同时,由于进展中国家市场开放扩大,一些服务贸易领域、高新技术领域和某些资金技术密集行业也会出现大规模购并。


6.跨国投入向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转移


90年代中期以前的跨国投入,紧要目的是利用当地出产要素或进入当地市场。而从东道国来说,也多是希望利用外商投入来解决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问题,达到解决国内就业、增加出口等目的。这决定了跨国投入的紧要来源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但近年来,服务贸易领域的跨国投入越来越多,已占到投入总额的近50啪。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进展,各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度越来越大,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购并成为推动跨国投入的最重要力量。而传统制造业领域,如汽车、电子、医药、化工等跨国购并也在更深程度上依赖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展。这种趋势今后在跨国投入中甚至会更加明显。

词条标签:
投资类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