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Xingruihe8888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8:00)
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访谈录 2018-11-14 16:17 22257 7 收藏已收藏(0)
今天我们邀请基金大佬、原高盛集团美国股票和ETF自营团队主管、上海申毅投资CEO申毅,谈谈投资方面的技巧。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基金大佬、原高盛集团美国股票和ETF自营团队主管、上海申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CEO申毅先生,谈谈关于投资方面的技巧。
主持人:申总您好,我首先感兴趣的是,您是怎么走进金融市场的,据您的简历来看,您原来可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流体物理学博士。
申毅: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属于实验物理,经常需要做实验,也因此常需要花很多时间来等实验数据,等一组数据可能就需要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于是,我便去开了一个期货账户,这样我就可以在等待数据的时候炒炒期货。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买了4手黄金期货,后来又再加了3手,结果一个星期就赚了50%,但是,当我最后平仓的时候,却只赚了10%。之后,经纪人就问我有是否有兴趣做期货,然后就帮我介绍了几家公司,让我去看看。博士毕业以后,我就在一家做套利交易的基金公司做现货交易,也就是程序化交易。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没有想过继续从事物理研究吗?
申毅:我学的是流体动力学,这个学科的应用都是核电站、航空航天等设计国家机密的领域,除非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否则很多研究机构的大门都很难向你敞开的。
主持人:您是1998年进入高盛的吧!
申毅:我1998年2月进入高盛的自营部门做资产管理,主要是做衍生品套利。
主持人:高盛作为华尔街乃至全世界最具盛名的投行,是许多金融系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东家,您觉得您能够顺利进入高盛,是否是因为高盛的招聘官认为您的流体物理学专业背景将可以为您的金融事业提供某种独特的视角?
申毅:这个事情我是这么看的,大投行在招人的时候,一般比较偏爱那些好学校、高学历的学生,这并不是说学校稍差的、学历稍低的学生的能力就一定不行,而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我曾经和一个在大投行负责招聘的人说过这个问题,他告诉我,他们每年都会收到十几万份来自世界各地的求职简历,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时间去仔细地看这每一份简历,特别是在第一轮的筛选中,他们只能很粗略地看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来自高学校、学历又高的人就占有更大的优势。当然,如果你只招一个人,求职者的学校的好坏、学历的高低与其能力的高低之间的关系可能不会很明显,但是假如你是招几百人的的话,这种区别可能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以前高盛在中国都只招清华、北大、复旦等学校的学生,其他学校的简历基本上是连看也不看的,现在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还这样,以前就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像我们这种所谓的操盘手——国外叫trader(交易员),其实性格比学历要重要,你看我们做的这种事,高中数学就足够了,但另一方面,你要是没有学历的话,又找不到大投行的工作机会。
主持人:在高盛中,您的交易方式还是像原来一样吗?还是有所改变?
申毅:我进高盛前后做的工作是不一样的,由之前的趋势交易变成了套利交易,换手的时间越来越短,每次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增加资金安全性,我们需要不断缩短持仓时间,提高交易的频率。
主持人:能简单说说您在高盛中的经历吗 ?
申毅:进入高盛国际集团,我先是作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员,负责S&P,RUSSEL,NYFE,CAC40和DAX指数套利以及S&P500指数的现金和期指的自动交易,之后升任公司芝加哥分部副总裁,主要负责公司ETF产品的开发管理和做市。又过了一段时间,我被高盛委派担任高盛国际欧洲交易部执行董事,创建了高盛欧洲EFT交易部和管理全球性多币种ETF投资组合,并以股指期货、期权和ETF组合交易身份直接参与欧洲大陆第一家复合ETF基金和英国富士100基金的设计和做市。
主持人:每一个企业、公司在长期的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使得自身变得与众不同,您认为高盛最突出的企业文化特征是什么?
申毅:中国有很多大机构都梦想着做中国的高盛,我觉得这都不太可能实现,以前,许多美国投行也想要学习高盛,有些投行甚至把高盛的人、团队都挖过去,但最终也都没能够做成功,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高盛从创立至今,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它的企业文化,有它独特的做事风格,我认为高盛最大的文化就是诚实,输就是输,赢就是赢,业绩说明一切,与此同时,高盛对员工非常信任,鼓励员工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员工敢于主动承担风险。我记得我以前在高盛有一个同事,他硕士一毕业就进了高盛,第一年,他要做一笔额度高达十几亿美元交易,这笔交易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在现在看来也是很大,他把他的计划跟他的领导说,领导看了就批准了,同意让他去做。于是他就开始进场交易,第一天的表现还可以,但第二天一下子就亏了几千万美金,他说他当时是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感得自己就像刚上战场就当场被干掉了的士兵,心想着,“大家都这么信任我,而自己却一天就亏掉了几千万美金”,但是,他老板却开导他说,交易,本来就是有输有赢的,输,是正常交易中的一部分,你不可能每单都赢,或者每单都输的,而大家在做之前,是有盈利的预期的,那么即使输了,下次重来就是了。因此,我的这个同事终生都是高盛的忠实粉丝。
主持人:您刚才说高盛鼓励员工主动承担风险,这是什么意思?
申毅:风险和收益就像是跷跷板,在做高盛的自营资产时,你需要不断地去尝试找到风险收益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资产的最大赢利。我记得在1998年的时候,我曾有过连续3个月每天赢利的记录,但这个时候,我的上司却认为我并没有承担足够的风险,虽然每天赢利,但却没有把交易策略的盈利效用最大化,他还建议我增加交易频率或者将交易策略用于更大的资产规模。
主持人:现在您回到国内,也同样做量化,做套利,您觉得这与在国外做有什么不同吗?对此您有什么感触?
申毅:现在国内的融资融券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没有杠杆。在高盛,你抛掉的股票所回收回来的现金是可以继续拿出来使用的,比如说吧,你抛空了1个亿的股票,这时候你手头上就有1亿的现金,你可以拿着笔现金继续去买股票,然后再把股票拿去做抵押,从而制造出杠杆,且这种成本很低,整个年化差价可能就只有0.5%,更低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0.2%,那么你在两个股票上所赚的差价只要大于百分之0.2%,你就可以赚钱了。而在中国,你要做这种套利,你得先借1亿元去买股票,再融1个亿的券(股票)去卖,两边下来总成本就百分之十几,你的套利要是没能够赚到20%以上,那么这个套利就是失败的。
主持人:那您觉得中国这种资金成本有可能会降下来吗?
申毅:短期内不太可能,因为国内金融体系的风控水平比较差,一般而言,风控应该放在金融从业者的身上,他们才是真正懂得风控的人,而我们国家的风控主体却主要是监管者、交易所等等,但监管者和交易所常常会跟不上市场的节奏,风控工具和风控手段都较少,这就导致它们只能拼命地“去延”,这也是他们不得已的办法,他们是这么想的,“我是比你慢,但是我可以让你要快也快不起来”,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允许你把杠杆放得很大,因为杠杆一旦放大,就容易出乱子。
主持人:除了资金成本,交易品种少也是个问题吧?
申毅:品种少,但机会不少,因为交易的成本高了,有一些人就无法交易那些短期的小波动。
主持人:在中国目前资本高成本、低杠杆的情况下,收益是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前在高盛做ETF相比如何?
申毅:不能比的,在高盛那边的时候,资金利用率很高的,一个亿的资金每天可以来回交易很多次,而且当市场出现比较好的机会的时候,它的资金杠杆可以轻易地放大,而我们这边的情况则不是这样,没机会的时候,钱都趴在账户上,有机会的时候,钱不够用。
主持人:这样的话,高盛的收益率应该很高吧。
申毅:2008和20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投行亏的一塌糊涂,但是高盛却在那个时候挣了不少钱。当时有一个部门,高盛为它准备了20亿美元的风险金——什么是风险金呢,就是说,它不实投钱,但是你需要钱的话,可以用到20亿美元,不用的时候,就把钱提出来,它当年的盈利目标是4亿美元,但是你知道它最后总共赚了多少吗?70亿美元,用他们的话说,那时候简直就是捡钱,在别人难过得不得了的时候,钱却哗啦啦地往他们口袋里跑。
主持人:那现在您主要是采用什么投资策略?
申毅:现在用的是统计套利策略,利用定量的方法,去考察多种定价因素,发现市场中的定价漏洞,主要有股票之间的套利,或者股指期现的套利,特别是在股指期货上市的初期,期货与现货之间的价差分布比较不稳定,市场缺乏足够有效性,存在很多的套利机会。
主持人:有做趋势投资吗?
申毅:对于趋势投资,我们现在也有在研究,不过我们现在向市场推的是中性产品,我们认为我们在中性策略上是比较有重大优势的,我们有多年的成功的量化模型交易经验,可以把我们的统计理论运用于不同的资产交易,且在基本面和技术面量化估值、灵活持仓策略上都有着很成功的经验。而做趋势性投资嘛,有时你在短期内很难清楚地知道自己赚钱到底是因为你抓对了趋势,还是只是运气好而已。所以,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先把市场中性作为我们的主要方向,至于趋势投资,如果客户愿意的话,那也可以一起做。
主持人:您的套利周期是否很短?我刚才看到您一直盯着电脑。
申毅: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套利采用的是全自动化的交易,我看电脑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基金产品,我在看它成交了多少,我在看那个成交单。
主持人:那一般持仓时间是多长呢?
申毅:时间不断变化,平均持仓时间一个星期左右。
主持人:如果一个模型不能再能获得很好的表现的时候,您会怎么做?放弃吗?
申毅:放弃模型的情况总是会发生,但放弃模型并不是因为模型不行了,而是市场出现了某种变化,市场行情结构发生了改变。不过当一个模型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行情的发展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马上放弃它,我们会留一笔小资金让它运行,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主持人:你怎么判断你的策略有效?
申毅:这个每个人的做法都不太一样,判断一个策略是否有效,需要一定的历史数据来做支撑,同时要对它未来的可能表现有一个估计,就是说,你使用一个策略的时候,它到底会不会亏钱,可能亏多长时间,亏多少,你在事先都需要有一个估算,要做到心里有数。我跟你说一个事,1998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蛮有名的经济学家,拿了两个策略来找人投资,一个是利用神经网络的原理做的策略,一个是基本面量化的策略,当时,我对那个神经网络策略是持否定意见的,我认为那个策略是没有意义的,而对于那个基本面量化的策略,我觉得是蛮不错的。根据他们的测算,那个基本面量化策略在20年中的最大回撤是9%,后来,他们就开始进行交易,然而,第一个月就亏了9%,他们问我怎么办,我说,既然根据历史数据,20年的最大回撤是9%,那应该继续坚持做下去。当时,我另外一个朋友听说了这个事情以后,就马上认购了1000万,因为他对模型就有信心啊,他认为最大回撤是9%,那么现在就应该抄底的时候,而结果他就真的抄对了。
主持人:信心很重要。
申毅:在交易之前,对策略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估计,要不断地思考、评价你自己的操作,如果你的策略的盈利能力本来是每年最多50%,但结果你却赚了200%,这时候你就要想一想,是不是这个市场的行情结构发生了改变,此时到底应该马上平仓还是加仓,如果你认为这个市场结构虽然变了,但你的策略又恰好非常适合当下的市场行情,那么你要赶紧加仓,而如果你认为这只不过是好运气的结果,那你就应该赶紧平仓。凡是你超损了,或者超赢了,结果超出了你原来估计范围了,你就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赢那么多,或者为什么会输那么多。
主持人:实际情况是,有很多人赢的时候觉得自己了不起,输的时候又觉得是模型不行了。
申毅:是的,但无论如何,我认为这些在交易之前就应该有一个框架性的判断,这一部分是艺术,一部分是科学。
主持人:您会把主观交易和策略融合起来吗?
申毅:我觉得策略很难融合于人,如果说真能够融合,那不如说是人把自己凌驾于策略之上,但既然这样,你又何必使用策略呢。当然,这种操作方式有时也能交易成功,此时你的操作等于是借助策略的交易信号进行交易,这样一来,策略就和其他技术指标一样了,策略本身并不完美,如果纯粹依靠这个策略去交易是不行的,但这个策略对交易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左右,就像均线一样,光靠均线是不能赚钱的,但是均线又能够提醒你很多事。
主持人:您觉得您做交易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申毅:我觉得我有两个重要的优点:第一个优点是诚实负责任,对交易、对客户以及客户资金都是诚实的,负责任的,比如说,当操作自己的账户的时候,我们可以既做套利,又做做单边——有时候主动单边、有时候是被动单边,但操作客户的资金就不一样了,当客户要求做中性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做单边趋势,这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第二个优点就是我的Intellectualcuriosity,intellectual这个单词不单单只是“知识”,而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意指那些与文化、智慧等相关的概念,也就是说,我对世界上的知识、智慧、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当世界上出现了什么新事物,我就想知道这个新事物到底有什么名堂,想了解它背后的来龙去脉。这种好奇心在交易上的体现就是,当市场出现一个新的产品的时候,我就会想着去了解这个新的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通过观察、研究,去发现这其中的交易机会与交易方式。而且,我不仅仅自己有Intellectual curiosity,我还鼓励我周围的人如此,像我们招聘人员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很大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没有追求,如果你对新事物没有很强的探索心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这个市场长期存活下去,因为没有一个模型可以一直地活下去的,每个模型都会死的,在私募行业,大浪淘沙,淘得非常快,也是因为这些管理人没有注意到出现在其中间的那些穷出不尽的新事物,只是一招鲜,当市场行情结构一发生改变,也就被市场所淘汰,然而,如果你能够保持很强的好奇心,那么市场在发展,你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当你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你的优势就是不可战胜的。
主持人:所以喜欢做交易,是因为这个市场能够满足您的好奇心,而不是因为交易很刺激,对吧。
申毅:我认为,要刺激的话,就不要交易投资人的钱;给投资人做交易,你就应该用一个简单的原则,一个能挣钱的路子,反复地做下去,不能老认为一次赚不到一个亿不结束,对投资人的钱,你应该做的是,每次赚一块钱,然后赚一亿次,你要用一个简单、稳定的赚钱法则无限次地重复做下去,给客户带来稳定、持续的收益。
主持人:您这种好奇心是否会导致您在金融市场中非常富于想象力呢?
申毅:我们现在的操作还不需要什么想象力,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国内所发生的这些事情,国外都已经通通发生过了,我们全部都已经见过了,国内很多人所走过的弯路我们通通都不用走,我们只要照搬国外人的就可以了,现在这个时候还不需要我们的想象力。
主持人:但是,也有很多从华尔街回来资产管理人在国内做的并不是很理想,这又是为什么?
申毅: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可能有这么几种原因。第一,你所说的这些人,在国外所做的事情可能其实并不直接和交易相关,他们从事的可能是研究工作,或者编程等等,他们幻想着从国外拿一个模型套到国内的市场去就可以获得成功,但他们实际上并不了解这个模型是怎么回事;第二,这些人缺少我所说的好奇心,没有了好奇心,他就不会去考虑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之间的区别,不会去深思,在这种区别中有没有多出来一些什么机会,有那些是机会可以做的,有那些机会是不可以做的,这个没有考虑清楚。第三,做投资,除了具体的交易之外,你的公司还是一个商业组织,它需要你去管理、经营它,交易是大家都能直接看到的东西,但是怎么把投资做到极致,却不是一个模型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你能够一步步去管理好你的团队,给投资搭建一个完善的框架体系。像我们这种私募结构,是典型的轻资产公司,除了人之外,啥也没有,因此,你怎么把人聚起来,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其潜能的环境,就是整个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主持人:投资不仅仅是交易。
申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私募要成功,不仅仅是做好交易就行了的——当然,交易做不好,那肯定不行,因为交易做不好的话,你很难做长久。但是,只做好了交易,也是不够的,除了交易之外,你还需要有一个支撑起你交易的框架环境,否则的话,最终你也是无法管理好客户的钱。有时,会有年轻的交易员跟我说他有个好策略,这个策略给了我以后我就能发财,然后就跟我说他要分多少成,但是,这种情况我基本上都会直接忽略掉的,为什么,因为我希望我们的合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说实在的,我对模型不看重,我看重的是开发模型的能力,一个模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们的判断不一定准确,但是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可以相互沟通,好的模型,我们发展,模型表现不好的时候,我希望交易员还可以慢慢地继续开发新的模型,我希望我们所架构起来的这个框架可以为他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和观点,帮助他做回撤测试,与他分享我们的一些市场经验,帮助他成长、发展。
主持人:有时,这个框架也提供了一种约束力。
申毅:我让一位书法家给我写了一个“冷”字,为什么呢?因为人在交易的时候常会遇到这几个问题:第一,忍不住要交易,有时,当你赚钱的时候,特别是交易自己的账户的时候,常常会手痒的,即使在市场没有机会的时候忍不住也要进场交易,想要下一单,通过小的市场波动弄点钱回来;第二个,忍不住要止盈,当你看这自己赚钱的时候,心理老在提醒你挣钱了,赶快握住到手的利润;第三,违反策略的止损,当亏钱的时候,心理很焦躁,总是忍不住。我觉得我是那种特别适合做超级短线交易的,我都有这个问题,那么我估计绝大多数人也都会有这样的问题的,因此,适当的约束对交易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您觉得您特别适合做超级短线交易?
申毅: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我在高盛经常是全世界股指期货交易量第一名,那时候我的短线交易成功率都在80%以上,那时候的短线,虽然没有像一些炒手那么快,但持仓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分钟,也因如此,那时候我一看到交易所,就仿佛看到自家的ATM一样。我认为,我的短线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现在年纪大了,第一,眼睛老盯着电脑,累;第二个,我的手现在也变得不那么稳定了,容易抖,所以,我现在觉得短抄不适合我了。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您不是投资者,而是交易者,这是什么意思?
申毅:我是一秒钟的投资者,投资一秒钟,下一秒我可能就改变投资方向了。所以,当有人问我股市行情会怎么样、某只股票接下来会如何的时候,我就头痛,因为我现在即使能告诉你我最真实的想法,但是也许一分钟之后我就改变主意了。
主持人:您对大势从来都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看法吗?
申毅:那也是的,比如在两年前,我就曾在央视、湖北卫视、第一财经等媒体上明确对世界的大趋势下判断,当时许多嘉宾都认为美国的经济一塌糊涂,但我却判断美国经济将走向复苏,而欧洲经济的大趋势将是往下走的。
主持人:现在纳斯达克已经创了07、08年的新高了,而标普500和道琼指数也接近那时的高点。
申毅:对于美国的经济情况,国内很多人是带有一些偏见的。你需要有切身的体会才能够理解美国的经济活力,在我看来,美国现在的经济就是一个腾飞状态,你觉得美国失业率很高吗?那只是表层的现象,那只是因为美国人太过于挑挑拣拣了,你看到美国人开出租车吧?在美国,开出租车的全都是外国人,或者非法移民,美国人嫌这工作辛苦;你看过美国人做清洁工吗?他们不做的,苦的、累的、钱少的事情,他们都不干,他们宁可失业呆在家里,反正国家的保障好、福利好,很多人出去上班工作,赚到的钱也不比那些所谓的失业者拿到的补贴多多少。另外,美国企业现在的盈利也同样创出了新高,现在标普500的平均盈利已经超出了2007年的水平了。
主持人:最后,也谢谢申总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也祝您的投资事业继续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