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Xingruihe8888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8:00)
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网络综合 2021-07-13 10:48 17068 5 收藏已收藏(0)
监管风暴来袭,企业选择赴美上市,真的是一条不归路吗?
监管风暴来袭,企业选择赴美上市,真的是一条不归路吗?
6月30日,在建党100周年前一天,滴滴低调登陆纽交所,股票代码为“DIDI”,市值一度超800亿美元,它也是继2014年阿里巴巴之后中概股第二大IPO。7月9日晚间,“网信中国”发布消息称,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继“滴滴出行”全网下架后,滴滴旗下另外25款App也被国家网信办要求下架。
“滴滴风波”释放的信号已经很明确了,今后互联网独角兽们想要赴美上市的路径将变得越来越难。
7月10日,国家网信办发布通知称,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提出,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01如何判断是否会带来国家安全风险
根据《办法》介绍,网络安全审查重点评估采购活动、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毁损以及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风险;国外上市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国外政府影响、控制、恶意利用的风险等。
02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企业热衷赴美上市?
互联网十大巨头,阿里、百度、美团、网易、拼多多、滴滴、贝壳都在美国上市。
许多中国知名的互联网企业,除了少数在港股上市之外,大部分都是在美国上市,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百度、拼多多等巨头,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多达33家中资公司赴美 IPO。
如果可以,绝大部分赴美上市的企业都想在国内IPO,毕竟整个显性的发行成本都将降低不少,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科创板推出之前,沪深两市的IPO标准都非常严格,对于拟上市企业的收入及利润指标都规定了一个相当高的门槛。
比如A股主板上市的财务指标之一为:
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
为了鼓励创业阶段企业而设立的创业板,该项指标要求降低至:
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最近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2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这就是大批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是大伙不想在国内上,实在是上不了啊。
03众多知名“独角兽”企业暂停赴美上市
按照此前消息,今年下半年,会有不少知名“独角兽”企业会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例如,keep、喜马拉雅、便利蜂、零氪科技等等。但如今已陆续传出暂停上市的消息。
Keep于2015年2月正式上线,目前拥有超过2亿用户,6年时间里,Keep已累计进行了8轮融资,在8轮融资中共获超6亿美元。其中在2016年8月16日,Keep获得了来自腾讯的C+轮战略投资。而就在不久前,由软银愿景基金牵头的最新一轮融资中,Keep又获得了软银集团、高瓴资本、腾讯投资、Coatue、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时代资本、纪源资本、五源资本共计3.6亿美元的融资金额。
早在今年4月,就有消息传出运动社交平台Keep计划最早在4月底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申请在美国上市,上市时间最早将在今年7月,或被推迟到11月。Keep创始人兼CEO王宁等管理层此前还对媒体表示,期望Keep最早在2021年上市,最晚2022年。但眼下这一计划恐怕是无法实现了。
而同样于近期传出取消赴美IPO计划的还有喜马拉雅,自成立以来,喜马拉雅共获6轮融资,主要投资方有小米科技、普华资本、高达投资、华山资本、宽带资本CBC、汉心景红、创世伙伴、好未来等。
招股说明书显示,自2018年到2020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14.8亿元、26.8亿元和40.5亿元。营业收入连年上涨,但近三年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到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7.737亿元、7.733亿元、6.051亿元。就在2021年一季度其经调整后净亏损额达2.672亿元。
今年5月1日,喜马拉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招股书,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XIMA”,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银和中金为联席承销商。
同一时间被爆取消IPO计划的零氪科技则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数据驱动的医疗科技公司,在肿瘤、罕见病等重大疾病领域提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原计划于7月9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LDOC”,拟发行1080万股ADS,每ADS相当于4股普通股,发行价区间定为17.5美元至19.5美元。
国家政策的收紧,给不断升温的赴美IPO热潮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后续带来的震荡不可小觑,考虑到未来赴美IPO的政策监管风险充满不可控因素,更多企业可能会选择赴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