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Xingruihe8888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8:00)
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网络综合 2019-07-25 11:19 28392 46 收藏已收藏(0)
随着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控股事件爆发,后者隐秘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手法开始浮出水面。
承兴爆雷事件进展又有了最新消息,其高卖低买手法,显露出了供应链金融的诡异魔力。7月8日,诺亚财富的一纸公告捅开了旗下私募基金歌斐资产34亿元的私募产品踩雷的危机。而现在承兴国际的老大罗静已经被好“闺蜜”汪静波举报被公安机关带走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承兴爆雷事件进展不断抖出了一个个包裹,最新的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操作内幕。
承兴事件揭开供应链金融骗局
何为供应链金融?一些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需要先支付资金购买原材料等,待产品出售后才能回笼现金。这种模式下,营运资金常常因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形式被占用,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压力。供应链金融便能缓解这个问题。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型带的创新融资模式,资金提供方可以免去审查融资企业的财务信息,转为对产业链上的企业交易状态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单笔或多笔交易提供融资。
而供应链金融近期颇受市场关注,导火索是承兴控股曝出的供应链金融骗局,涉及至少十余家金融机构。此前,该公司实控人兼董事长罗静已被公安机关刑拘。
7月8日晚间美股上市公司诺亚财富公告称:旗下歌斐资产的信贷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随后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在内部信中承认,与承兴相关的基金确实发生了风险。
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是该事件的漩涡核心,而涉事主体即承兴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据了解,此次供应链金融形成的链条路径大致是:承兴系向苏宁、京东、中国移动等供货,由于这些企业话语权较大,对承兴系产生了较大的现金流压力,因此承兴将上述企业的应收款打包成相关产品在金融平台上发行。
如此,以承兴系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节点,两端分别是:承兴系所称的以京东、苏宁等为首合作伙伴;为承兴系提供了上百亿元融资的包括券商、信托、保理、三方财富等在内的金融机构。
然而,涉事公司京东却对外公告称,广东承兴涉嫌伪造和京东的业务合同对外诈骗。另一家牵扯其中的电商苏宁也否认了应收账款的真实性,表示“我司与该融资事项无关”,“系广州承兴伪造与苏宁易购的采购合同进行融资”。
京东、苏宁等企业对于债权确权的否认,让相关基金产品底层资产的真实性存疑。目前,案件仍在调查之中。而据业内人士透露,类似承兴事件的供应链骗局在业内并不鲜见。
“供应链融资主要依托的是核心企业的信用,但不少核心企业都是大体量公司,往往存在大企业病,内部管理存在失控,所以有可能出现大企业内部和上下游一起勾结、虚构往来,凭空融资的情况。”一位前民生银行人士表示,“在核心企业的信用加持下,不少供应链融资的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也会被一些核心企业上下游公司打主意,这件事情后发生后,不排除有更多供应链融资出现爆雷的情况。”
承兴供应链金融操作手法曝光
承兴控股先从上游企业A采购一批3C产品(主要是苹果系列产品),再以较低价格出售给大型电商平台,以此“换取”大量应收账款凭证与采购合同并向金融机构申请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在相关融资完成后,承兴控股又会找一家关联机构B以高价“回购”这批3C产品。
这样,一个奇特的供应链融资闭环产生了。通过旗下关联机构的高卖低买(自卖自买),承兴控股拿回了3C产品进而循环操作,可以将百万价值3C产品“做”到上千万贸易额,以此“虚构”约千万应收账款额度“套取”巨额供应链融资款。
不过,在这个供应链金融链条里,承兴控股肯定是亏损的。因此承兴控股实控人罗静一直希望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相关贸易金融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抬高股价获取丰厚资本市场回报,以此填补日益扩大的业务亏损窟窿。
承兴控股利用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风控流程方面的诸多漏洞,成功从诺亚财富、云南信托、湘财证券等机构“套取”数十亿资金。
但没想到前些年股市低迷导致其收购的三家上市公司股价涨幅不大,不但令罗静算盘落空,还导致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募资链条亏损越来越大,迫使她孤注一掷“制造”假发票继续寻求供应链融资“借新还旧”,不料假发票被诺亚财富发现并报案,揭开了承兴控股涉嫌供应链金融“欺诈”内幕。
“如果承兴控股没出事,罗静可能会成为供应链金融融资领域的奇才。”熟悉承兴控股操作内幕的3C产品贸易商坦言。
电商平台“刷单”手法的再利用
罗静成功抓住电商平台“刷单”现象与金融机构风控“流于形式”的痛点,虚构大量应收账款合同向多家金融机构成功“套取”资金。
举例而言,承兴控股先从上游供应商A采购100万元3C产品,以98万元卖给大型电商平台,以此换取应收账款合同与电商采购贸易合同,再向金融机构申请供应链金融融资。巧妙的是,在完成相关融资后,她又通过另一家关联公司B,以102万元向大型电商平台“回购”这批3C产品。
于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随之出现,电商平台不但通过承兴控股高卖低买的“刷单”模式,获得相应收益(在扣除相应的销售返点后,电商平台依然能拿到不菲的价差收益),还能扩大自身的销售额;而承兴控股则通过上述操作,又将这批3C产品拿在手里,不断循环操作“扩大”自身贸易额,并“创造”更多应收账款合同凭证,向金融机构获取更大额度的供应链融资款。
“假设100万元价值的3C产品,通过5次循环操作,就能创造500万贸易额与应收账款凭证发票,再向金融机构申请供应链融资获得约400万元(实际募资款可能是应收账款额的7-8折),等于100万元货物创造400万元募资款。”
承兴控股之所以能套取金融机构如此“高”的供应链融资额,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在风控流程方面主要看重应收账款凭证、采购合同、发票等资料是否齐全,相关贸易操作是否实现“三流合一”(即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却没有关注上述供应链贸易卖家、最终买家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让承兴控股有机可乘。
承兴控股还找到新的融资渠道——他们发现金融机构风控流程往往“前紧后松”,即最初几次合作都会严格逐一审核“三流合一”,以及合同面签双录,一旦彼此建立信任关系,相关风控流程就有所放松;因此承兴控股在最初数笔供应链金融融资合作里,提供完全真实的贸易流水单、应收账款凭证与产品流向,到了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后,就采取上述自卖自买手法“虚构”应收账款凭证发票与采购合同。
熟悉承兴控股操作内幕的3C产品贸易商透露,由于承兴控股实控人罗静通过上述手法募集的供应链融资款额度远远超过商品实际价值,因此她只需将少部分募资款用于付款给上游3C产品提供商A,剩余大部分募资款则拿来进行资本运作“谋求”更高收益。
被好闺蜜发现并报案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向电商平台不断高卖低买以“创造”海量应收账款合同凭证并回笼3C产品货源,承兴控股所构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链必然面临亏损窘境。
“为此承兴控股设立了众多壳公司C,专门处置亏损事宜。”上述3C产品贸易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些壳公司C的职责,就是以更高价格向关联公司B采购相关3C产品,再通过关联渠道将这批产品“低价”卖给承兴控股,供后者循环操作“制造”贸易合同与应收账款凭证,持续“扩大”贸易额与应收账款融资额。
如此做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确保承兴控股与关联公司B都实现账面盈利,既解决相关税收问题以隐藏“自卖自买”的关联交易行踪,又能让金融机构看到更好的财务表现,放心追加供应链金融融资额。
这些年承兴控股设立了上百家壳公司C用于处置亏损事宜,其中多数壳公司使用不到一年就关闭注销了。面对巨额亏损,罗静最终决定孤注一掷,制造“假发票”套取供应链募资款借新还旧,不料这种行为被诺亚财富发现并报案。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分析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呈现爆发增长态势。易宝研究院在其发布的《2018年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7万亿元。
光大证券固收团队称,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一是资金来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商业保理,还有P2P平台、小贷公司,还有资产证券化等衍生模式;二是参与主体多样化,业务主导方由核心企业拓展到专业供应链服务公司、电商平台等企业类型。
在风险方面,光大证券固收团队表示,供应链金融业务依赖产业链,需要关注产业链的发展状况,一旦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产品最终销售将面临压力,产业链的价值无法实现,进而带来难以抵抗的信用风险。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表示,供应链金融贷前风险在于可能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贷和普惠金融优惠政策骗贷;贷中风险在于中小企业可能因挪用资金从事生产之外的事情,比如发放员工工资等,没有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现金流,减弱了企业日后的还贷能力;贷后风险在于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
以上就是承兴爆雷事件进展的最新消息,其实整个事件就是供应链金融在作祟。供应链金融面临三类风险:外生风险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或产业条件的变化;内生风险是供应链内在结构、流程或要素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潜在金融风险;主体风险是指核心企业或融资需求方本身的潜在风险,因某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另一方蒙受损失。